燃气,作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能源,为我们的烹饪、取暖等日常活动带来极大便利。然而,当使用不当或遭遇特定危险状况时,燃气会瞬间从造福生活的能源,转变为极具破坏力的安全隐患,甚至引发爆炸。了解燃气在何种情况下会爆炸,是每个使用燃气的人都必须掌握的关键安全知识。
燃气管道长期埋于地下或铺设在建筑物内部,随着时间推移,受到土壤腐蚀、潮湿空气侵蚀以及自身材质老化等影响,管壁会逐渐变薄、出现裂缝。同样,家中的燃气灶具、热水器、壁挂炉等设备,经过多年频繁使用,内部连接部件、密封胶圈会磨损、老化,导致密封性能下降。例如,一些老旧小区的铸铁燃气管道,使用超过 20 年后,腐蚀穿孔的风险大幅增加;而橡胶材质的燃气胶管,若使用超过 18 个月,就极易出现龟裂、破损,这些状况都为燃气泄漏创造了条件。
在燃气设备安装过程中,若施工人员技术不熟练、操作不规范,如管道连接不牢固、接口密封处理不当,或者在安装后未进行严格的气密性检测,都会使燃气泄漏风险大增。日常维护时,若忽视对设备的定期检查,未及时发现松动的阀门、损坏的零部件,任由问题发展,也会导致燃气悄然泄漏。曾经有案例,因新安装的燃气热水器排烟管与主机连接不紧密,在使用过程中燃气泄漏,险些酿成大祸。
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,若施工单位对地下燃气管道分布情况掌握不清,盲目进行挖掘、打桩等作业,极有可能挖断燃气管道。此外,车辆碰撞建筑物外部燃气管道设施,或者人为恶意破坏等外力因素,都能直接造成管道破裂,大量燃气瞬间泄漏到周围环境中。在某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中,就因施工不慎挖破燃气管道,导致周边区域紧急疏散居民,造成严重交通拥堵与安全隐患。
当燃气泄漏发生在相对密闭的室内、地下室、狭小的设备间等空间时,泄漏出的燃气无法及时扩散到室外,会在有限空间内不断积聚。随着燃气浓度逐渐升高,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。不同燃气的爆炸极限范围有所差异,例如天然气爆炸极限一般在 5% - 15%,即当天然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占比处于这个区间时,遇火源就有爆炸危险;液化石油气爆炸极限约为 1.5% - 9.5% 。在一个门窗紧闭的厨房内,一旦燃气泄漏,短短几分钟内,燃气浓度就可能达到爆炸极限范围,此时哪怕一个微小的点火源,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。
在存在燃气泄漏隐患的环境中,最危险的点火源之一就是明火。无论是人们不经意间点燃的打火机、燃烧的香烟,还是用于照明的火柴,只要明火出现,周围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混合气就会瞬间被点燃,引发剧烈爆炸。生活中曾有居民在怀疑家中燃气泄漏时,仍心存侥幸尝试点火查看,结果引发爆炸,造成严重伤亡与财产损失。
日常使用的各类电器设备,在开启、关闭瞬间,或者发生故障、线路短路时,都会产生电火花。像电灯开关、冰箱压缩机启动、洗衣机电机运转等常见电器操作,在正常环境下安全无害,但在燃气泄漏且达到爆炸极限的空间内,这些电火花就如同点燃火药桶的火星。例如,在燃气泄漏的房间内,有人下意识按下电灯开关,刹那间引发的爆炸能将整个房间夷为平地。
在日常生活里,人们的一些普通行为也可能产生静电,如快速脱穿化纤衣物、在地毯上频繁走动后触摸金属物品,或者使用塑料容器盛装、输送燃气等。当静电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,发生静电放电,产生的火花能量足以点燃周围的可燃混合气。在加油站,我们常能看到禁止使用塑料桶加油的警示,正是因为塑料桶易产生静电,若用于转移汽油(可挥发形成可燃混合气),静电火花极易引发爆炸,燃气的情况亦是如此。
燃气爆炸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。为了自身与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,务必时刻关注燃气使用安全,定期检查设备与管道,保持良好通风习惯,杜绝危险行为,防患于未然,让燃气安全、持续地为生活服务。